近日,南京市公安局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支队,破获了一起特大制售假酒系列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2名,打掉制售假酒犯罪团伙5个,捣毁假酒生产销售窝点17处,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
去年年底,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支队民警调查中发现,江宁、栖霞等地城乡接合部的群租房内一些操外地口音的人深居简出,弥漫着浓重的酒味,还常有面包车出入。
经四个月紧锣密鼓的苦心侦查,警方基本掌握了这个造假团伙的脉络。
以江某团伙为例,江某曾专门去学过造假技术,他找到安徽一家印刷厂,带着电子模板、伪造的某名酒厂家授权书,要求厂家大量印制某品牌酒包装箱、拎袋、商标等,同时安排人去餐馆酒店大量收购酒瓶、制作瓶盖,“然后用几十元一箱的低档白酒进行勾兑、灌装,改头换面后,以一箱500多元的价格卖给一些烟酒店,总成本不到200元。”而烟酒店则把这些假酒当真酒销售,每箱的价格翻了十几倍。
这样的酒,两个人一晚上“造”出十箱八箱没有任何难度。
除了自己制假售假,江某还将制假耗材出售给朱某等几个团伙用于生产假酒。
4月19日,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和浦口公安分局组织专案组展开案件侦破工作。
5月19日,专案组决定收网。抓捕小组对制假窝点统一实施抓捕。
“4·19”特大系列假酒案一举告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2名,打掉制售假酒犯罪团伙5个,捣毁假酒生产销售窝点17处,查扣假冒品牌白酒1700余箱、原料及半成品酒5000余箱,制假包材23万余件。
目前,江某、朱某等3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保健食品业巨变被禁委托生产致命打击
7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制正式出台。有专家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直言,若政策落实到位,以“小蓝帽”为显著标识的保健食品产业将迎来巨变。
保健食品被禁委托生产
新规明确表示,备案主体必须是生产企业,不允许保健品贴牌生产。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健品企业副总经理告诉南都记者,在保健食品行业,贴牌(又称“一号多用”)是指一个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生产后包装成多个品牌、甚至是几十个品牌的产品,再进行销售。目前市场上存在利用贴牌生产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情况,某些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给其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已于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第六十条“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明确指出,同一企业同一配方不能有不同的名称的保健食品。
另外,《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及《保健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保健食品部分相关内容(讨论稿)》中有“同一企业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保健食品。同一注册证书或者备案号的保健食品应当使用同一商标。”进一步限定,同一注册/备案号的产品只能使用同一商标。
“从立法原意和总局推动趋势来看,预计会禁止贴牌,这将会对OEM生产厂有一定的制约。随着新规的落地实施,国内保健食品行业有望重整行业秩序。对于批文储备多、品牌和渠道优势明显的大公司而言,是一大利好。”该位负责人如是分析指。
对贴牌代加工企业将是致命摧毁
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自7月1日起,一品一号正式实施,对一号多用:套号、租号、假冒者将是一次彻底清理。
“正本清源行动对保健食品的市场竞争和需求将是一次大考,产品质量、产品身份证乱象将有效扼制,重塑消费者信心将起到关键作用。但对长期以贴牌代加工企业将是致命摧毁,没有自主品牌,将是企业的硬伤,也许没有生路。另一部分流通企业(主要表现在会销、直销、网商、微商)将面临无货可卖,下架产品的积压将让他们不堪重负。备案制度将大大加快产品审批时间,企业因长时间审批带来的巨大成本将被减轻。预计膳食营养补充类产品品类将巨增,功能性保健食品和进口保健食品将没有什么太大利好。”张咏如是说。
不过他也表示,如果不改变审评工作机制,“严备案将等同审批制”就会换汤不换药。因此,好制度需要好政府工作流程配合。
据悉,从此前的胶原蛋白功效、走下神坛的玛咖,再到宣称使用产品15天可降血压、治偏瘫的康太胶囊,种种围绕保健品的乱象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另外,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更是指,近七成的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超六成消费者不相信所谓“保健食品”广告宣传。
此外,来自官方的数据也显示,当前保健食品批文相当之多。国家食药监总局最新数据指,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15793个,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有749个。
最严监管或影响其他相关产业“新规除了对保健食品行业本身影响很大,对直销等相关涉及该领域等产业也有影响。”国内一位直销行业资深专家如是说。
据其介绍,由于直销行业发展太快,很多直销企业虽有渠道优势,但真正有自己工厂的较少,70%~80%是代工。保健食品作为直销的一个大品类,目前正因大健康的热潮而逐步被直销企业所重视,晨讯传媒策略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获牌直销企业中,许可经营保健食品的比例已经从2014年的79%,提升至2015年的81%。保健食品一旦禁止代工,或将倒逼直销企业并购代工厂的品牌。
不过,直销道道网总裁王利明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已经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自建保健食品工厂的较多,且保健品在直销中占比不高。因此上述政策对整个直销行业而言影响有限。
据其透露,尚在申请牌照的准直销企业确实有不少是通过OEM模式在做保健品,此类企业可能影响会大一些。
结语:通过小编上述的介绍相信你一定对本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吧,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我们的薄荷健康网哦,小编祝大家幸福生活每一天啦!!
延伸阅读
饿了么绝味鸭脖店竟是小作坊不可思议
商家把人的胎盘做胶囊竟炒作成神药
包子吃出苍蝇迷你岛答应十倍赔偿
吃发霉鸡蛋面上吐下泻超市称只赔一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